乙型肝炎疫苗

要是不知道乙型肝炎是什么,请看这篇文章:

乙型肝炎I(不能治愈性传播疾病)

乙型肝炎疫苗是针对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累及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疫苗。

图片[1]-乙型肝炎疫苗-性教育网

疾病介绍

乙肝分布十分广泛,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流行。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人群中有60%的人被乙肝病毒感染,10%的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是我国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流行型。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被WHO列为要加强控制并最终消灭的传染病,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乙肝病毒属DNA病毒科,有三种外壳的基因编码。乙肝病毒具有五种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抗体(HBsAg与抗-HBs)、e抗原抗体(HBeAg与抗-HBe)、核心抗原抗体(HBcAg与抗-HBc)、x抗原抗体(HBxAg与抗-HBx)和HBv-DNA。有临床意义的主要有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和抗-HBc,简称“两对半”。
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黄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
目前我国生产的乙肝疫苗为基因重组乙肝疫苗。血源乙肝疫苗现已停止生产使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又分为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疫苗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含有乙肝病毒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酵母(啤酒酵母.毕赤酵母或汉逊酵母)或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基因重组

乙肝基因工程(CHO)疫苗
本疫苗系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片段重组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内,通过对细胞培养增殖,增殖分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于培养液中,经纯化加佐剂氢氧化铝后制成,疫苗外观有轻微乳白色沉淀。
1.接种对象
(1)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阴性,转氨酶正常)。
⑵用于阻断母婴传播。给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婴儿接种更为重要,最好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2.使用方法
(1)一般易感者使用10ug/支,免疫程序为0、1、6。每次注射1支,1个月及6个月时注射第2,3针。
(2)全程注射3次。新生儿使用20μg/支,第1针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其余两针与一般易感者相同。
(3)高危人群,如血液透析病人及职业性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者,亦可用20ug/支。
(4)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
3.免疫效果
乙肝基因工程疫苗自1992年获得生产文号投入大量生产以来,免疫接种后安全可靠。血清学效果优于血源乙肝疫苗。两种疫苗可以互相使用。对以前曾经用过血源疫苗未完成全程免疫的儿童,再用乙肝基因工程疫苗补充全程或加强免疫,同样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①接种反应 本疫苗很少有不良反应。个别人亦有中、低度发热,或注射局部微痛,24小时内消失。
②禁忌症 凡发热及患有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及有过敏史者禁止使用。
5.注意事项
(1)安瓿破裂、疫苗变质或有摇不散的块状物,不得使用。
(2)疫苗注射前要充分摇匀。
(3)接种疫苗时认明10ug/支及20μg/支两种规格。
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应于2-8℃条件下贮运,严防冻结,疫苗有效期为2年。
6.副作用
自1979年乙肝疫苗问世以来,经过20多年大规模的使用和观察,目前还没有接种乙肝疫苗后有严重副作用的病例。只有少数人接种后会产生接种部位红肿、疼痛、发痒、手臂酸重等症状,或者是产生低热、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等与一般疫苗相似的轻微反应,这些症状即使不做任何处理,一般在3天以内也会自动消失   。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经此重组质粒转化的酵母能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经破碎酵母菌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释放经纯化、灭活加佐剂氢氧化铝后制成乙肝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为adw亚型,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的感染。
1.接种对象
(1)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阴性,转氨酶正常)。
⑵用于阻断母婴传播。给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婴儿接种更为重要,最好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2.使用方法
(1)一般易感者使用5μg/支,每次注射0.5ml,1个月及6个月时注射第2,3针,全过程注射3次。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新生儿注射剂量同样为5ug/支,但第1针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然后于1个月及6个月时注射第2、3针。我国有些地方,为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也有第1次用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两支5ug疫苗合用)同时肌肉注射的。可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
3.免疫效果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具有相同的血清学效果。在阻断母婴传播方面,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明显优于血源乙肝疫苗,3剂5μg只支可阻断母婴传播率95%以上。这两种疫苗可以互相使用,即用血源乙肝疫苗接种第1针、第2针免疫接种的人,可以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完成第2或第3针免疫接种,反之亦然。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①接种反应 少数接种人员可在短时间内致死。
②禁忌症 患有肝炎、急性感染、其他严重疾病及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5.注意事项
疫苗规格为0.5ml,内含5μ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安瓿破裂、有摇不散的块状物,不得使用。使用时应充分摇匀。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以便过敏反应抢救时使用。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2-8℃条件下贮运,严防冻结。有效期为2年。

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是经乙型肝炎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血浆或血清经低温乙醇法分离提取,结合低PH孵化病毒灭活处理的免疫球蛋白制剂。液体制剂为接近无色,可带乳光或淡黄色澄明液体,含硫柳汞防腐剂。丙种球蛋白占总蛋白质90%以上,每瓶含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效价不低于100IU。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属被动免疫制剂。
1.接种对象
(1)密切接触乙型肝炎患者的易感者。
(2)新生儿。特别是乙肝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sAg和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
2.使用方法
⑴乙型肝炎预防 儿童一次注射100~200IU,成人为200~400IU,必要时可间隔3~4周再注射一次。
(2)母婴阻断。患乙型肝炎、HBsAg和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100~200IU。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4周再接种乙肝疫苗。
(3)本品为液体制剂,注射部位一般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或臀大肌外上1/4处。皮肤用75%的乙醇消毒后肌肉注射。
3.免疫效果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使用,注射后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可达95%以上;对患乙型肝炎、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保护率达85%以上。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①接种反应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属同种异体蛋白,故注射后反应很小。注射局部有轻微疼痛,但不久即消失。全身反应可有低热和不适,不久即退。
②禁忌症 一般无禁忌症,使用时亦不必作过敏试验。
5.注意事项
(1)如安瓿破裂、瓶签不清楚、过期,不得使用。
(2)液体制剂应为澄明或可带乳光液体。如有摇不散的沉淀物或异物,不可使用。液体制剂久存可能出现微量沉淀,但一经摇动应可立即消散。
(3)瓶子打开后,制品应一次注射完毕,不得分次使用。
(4)本疫苗在注射前要充分摇匀。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本品于2~8℃条件下贮运。自效价测定合格之日起,液体制品有效期为3年。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注意事项

所有的孕妇在早期产前检查时应常规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应在妊娠后期再查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如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为阳性,在分娩前就要准备好乙肝疫苗。同时要问清楚婴儿出生后能否在24小时内进行疫苗注射,第2针和第3针在什么地方注射等问题。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如无异常,应在出生后6—12小时内肌内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生后1个月再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毫升)。2、3、6月龄时各注射1支20微克的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应在0(出生后24小时内)、1、6个月龄分别以10微克、10微克、10微克的剂量接种乙肝疫苗。在不具备检查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条件的地区,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均应按双阳性者接种疫苗。
不具备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条件的地区,应对所有新生儿在0、1、6月龄分别以10微克、10微克、10微克的剂量接种疫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审核后才能显示!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